想必大多数新手玩家还不了解《三国战争》名将阁介绍,名将集手游 名阁哪里进,那么今天小编就为玩家们带来了《三国战争》名将阁介绍,名将集手游 名阁哪里进,有需要的朋友赶快来了解了解哦。
明清十大名将是谁?
明清是古代最后两大王朝,分别统治了中华大地长达200多年的时间,能够开创和维持如此大的疆域,名将自然是不可少的,但是明清两朝的名将还是有着很大差距的,比较之下就能够看出,明朝的名将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要明显高于清朝一筹的,明朝可以说是名将辈出的朝代,能够成为唐朝之后有一个中原大一统王朝,没有名将怎么能够建立庞大的明王朝,相对而言,清朝的名将数量少,而且知名度小,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说一下我心中的明清十大名将。
先来说一说明朝的十大名将吧!1、徐达。明朝开国第一名将,先后在鄱阳湖大战中击败陈友谅,这是朱元璋对手中最强大的一个,此后担任主帅消灭张士诚,与常遇春搭档北伐,成功攻占元大都,推翻元朝统治,将中原王朝丢失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重新夺回,这是两宋统治者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国土,徐达更是古代唯一一个同时攻下北京、南京、西安和洛阳四大古都的名将。
2、常遇春。可以说常遇春是明朝第一猛将,经常自夸统兵十万就能够横扫天下,也就被军中人们称为“常十万”,跟随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消灭陈友谅,后面担任副将跟随主帅徐达东征张士诚,以及北伐元朝,可以说明朝能够建立,常遇春的战功仅次于徐达,两个人也是非常好的搭档,洪武二年常遇春率军攻取元上都,在率军南归途中病逝,年仅40岁!3、李文忠。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开国功臣第三名,19岁便统军作战,骁勇善战的名头是明初诸将之首,,协助徐达常遇春攻打张士诚,在明朝成立后,多次率军出征北元,跟随常遇春出塞攻占上都,赶跑元顺帝,常遇春病逝后统帅军队,后面担任征虏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北征,大破蒙古,李文忠功劳最大;洪武七年,李文忠率军攻克大宁、高州,斩杀蒙古鲁王,洪武十二年,与沐英一起讨伐洮州十八番族反叛,设置洮州卫,年仅46岁病逝。
4、戚继光。著名的抗倭名将,在东南沿海抗倭十多年,十战十捷,扫平倭患,后来北上抵御蒙古十多年,蒙古人不敢犯边,保证了北部边疆的安宁,而且创造性的改进和发明了很多武器,以及新式战阵,主持修建了明朝长城,“戚家军”更是威名远播。5、傅友德。明朝开国名将,跟随徐达北伐元朝,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战七胜而平定甘肃,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连败元军,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帅职,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大胜元军,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以主帅之职攻取贵州、平定云南。
简单的说他的战绩就是平甘肃、定四川、取贵州、下云南。6、王阳明。他是古代儒家的四大圣人之一,前三位分别是孔子、孟子、朱熹,心学的创建者,主要战功就是平定江西叛乱,以及在平定江西叛乱上交兵符,手中无兵的情况下迅速平定宁王叛乱。7、李如松。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参与万历三大征中的两个,取得了平定宁夏叛乱的胜利,以及指挥了抗倭援朝战胜的胜利,不过却在与蒙古人的作战中牺牲,做到了真正的马革裹尸了。
8、袁崇焕。明朝后期的著名将领,经营辽东,取得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的胜利,成为满清绕不过去的一道屏障,己巳之变袁崇焕率军回援,打退后金进攻,解除京师之围,但是最终中了满清反间计被杀害。9、于谦。此于谦并不是说相声的那位,明朝兵部尚书,在朱祁镇“土木之变”时,率领京城老弱打赢了京城保卫战的胜利,可以说拯救了明朝的大功臣,一辈子只打过一仗,但是影响确是深远的,可惜一代忠臣,最后因为朱祁镇“夺门之变”被杀。
10、李定国。可以说他是南明最后一个名将,原本是张献忠养子,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后来归顺南明,分别两蹶名王,出兵进攻湖南,攻取沅州和靖州,随后攻取桂林,大败清军,逼死定南王孔有德,设伏斩杀清军主帅亲王尼堪,取得桂林衡阳两大战役的胜利,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的第二年病逝,年仅42岁!其次来说一下清朝的十大名将1、多尔衮。
清朝的开国第一功臣,清军能够入关摄政王多尔衮的功劳最大,一生战功无数,率军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并获得传国玉玺,跟随皇太极出征朝鲜,攻克江华岛,俘虏朝鲜国王家属,松锦之战也立下赫赫战功,皇太极死后率军入关,让满清入主中原。2、多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十五子,摄政王多尔衮的亲弟弟,满洲镶白旗旗主。一生主要战功就是参与松锦之战并且生擒洪承畴,在清军入关之后先后击败李自成农民军,攻破扬州、南京等地,平定江南,正是因为他的战功巨大,成为满清开国之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3、曾国藩。清朝晚期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曾国藩组建湘军,并且最终平定太平天国,并且为清军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武将,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民国军事家蒋方震在他的《国防论》中赞赏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个军事天才家”,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岳乐。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子,清军入关后跟随肃亲王豪格讨伐张献忠,而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平定三藩之乱,也是清军平定三藩之乱的主帅,在他的指挥下吴三桂等人都成了手下败将,康熙曾评价岳乐:大开册府纪元功,伐罪安民将略雄。
伫见天潢蒙上赏,明光高宴赋彤弓。洞庭南岳尽提封,九伐勋名勒景钟。眼底穷荒皆赤子,早销金甲劝三农。5、左宗棠。晚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湘军名将,与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并称晚晴四大名臣,早年屡次参加会试不第,后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加入湘军终于成为一代名将,参与平定了太平天国,同时镇压捻军,平定了陕甘同治回乱,以及收复新疆,尤其是收复新疆,在新疆设置行省,避免了我们国家西北国土的丢失,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真正的大功臣。
6、岳钟琪。清代著名武将,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个更是岳飞的二十一世孙,康熙五十八年因为准噶尔部进攻西藏,率军入川,康熙五十九年夺桥渡江,直抵拉萨,不过岳钟琪的战功主要发生在雍正以及乾隆时期,跟随年羹尧征讨青海,击败罗卜藏丹津,右面接任宁远大将军,率军攻打伊犁,参与了大小金川之战,乾隆十五年,岳钟琪率军出兵康定,平定西藏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叛乱,乾隆十九年病逝于出征路上。
7、福康安。乾隆皇帝的宠臣,父亲是傅恒,乾隆孝贤纯皇后的侄子,也就是影视剧中的富察皇后,他参与过第二次金川之战,先后平定甘肃回民叛乱,台湾林爽文起义、保卫西藏的廓尔喀之战,平定苗疆叛乱,被乾隆皇帝赐封贝子,这是打破清朝非皇族不能够封王的传统(抛开清朝开国的异姓封王),死后更是被追封郡王。8、阿桂。章佳阿桂是清朝乾隆时期著名武将,长期戍守西北边疆,参加大小金川之战,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提出屯田新疆的策略,后面辅佐傅恒与缅甸军交战,再次参加大小金川之战,平定甘肃回民起义,参与制定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和抗击廓尔喀之役的进兵方略。
9、年羹尧。清朝康熙雍正年间著名武将,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和抚远大将军,因为各种清宫影视剧的出现,年羹尧已经被大家熟悉,他是雍正早期最信任的大臣之一,最主要的功绩就是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以及平定青海消灭罗卜藏丹津,不过结局很凄惨,被赐自尽。10、冯子材。他是清末著名将领,民族英雄,曾经参与反清起义,后来接受招安,参与镇压大平天国运动,最大的战功就是中法战争时期,年近七十,带兵取得镇南关大捷,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法军被歼灭的有千余人,法国内阁总理茹费里因此倒台。
如何评价国民党将领中的杜聿明?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看到过不少人说杜聿明这个人其实能力平平,没有多大本事,杜聿明曾作为国军百万大军得统帅,难道真是能力平平的浪得虚名之辈?恐怕不然。英国的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中国访问的时候,中国设宴款待,杜聿明也出席了这场宴席。在宴上,蒙哥马利看着杜聿明不无调侃地问道:“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杜聿明指着陈毅说:“我都送给他了。
”对于杜聿明的回答,陈毅却摇摇头笑着说:“你没有这样大方,是我们一口一口吃掉的。”杜聿明用了一个“送”字,多少有些无奈,毕竟自己确实不是陈毅的对手。但是,陈毅则用了“一口一口”这四个字,这绝不是陈毅在恭维杜聿明,更用不着去恭维杜聿明,陈毅只是想说,他吃掉杜聿明的部队并不容易。在军事上,杜聿明的水平不会只是将才,甚至能够勉强算得上是一位帅才。
说到杜聿明,恐怕不能不提他的老乡、黄埔同期同学关麟征。1932年关麟征所部被扩编为25师,关麟征任师长,辖杜聿明旅和张耀明旅,后来杜聿明被提为副师长。但是,骄傲的杜聿明认为自己不比关麟征差多少,所以心里是不服关麟征的,这事在长城抗战时爆发了。当时关麟征奉命率领25师去接替东北军王以哲部在古北口的驻防任务,可是当他们到古北口的时候发现王以哲竟然在和自己的部将争吵谁先撤退的问题,看到关麟征到了以后更是让关麟征马上让25师去驻防。
关麟征知道王以哲的心思,想让自己顶在前面,他好跑路,所以关麟征不肯去,王便与关争执了起来。在他们争执不下的时候,杜聿明跳出来想当和事佬,结果被关斥责说胳膊肘往外拐,闹了个黑脸,杜心里很不痛快。这也是古北口战斗结束后,杜聿明决定离开25师的原因,因为关麟征挡住了的升迁路。不过,杜聿明离开25师显然是个正确的选择,在古北口战斗中代理25师师长时指挥25作战,让人们知道了这个能打战、会打战的杜聿明,他也因此更得徐庭瑶的赏识。
后来,杜聿明能够当上机械化师200师师长也是因为徐庭瑶的保荐,徐庭瑶是杜人生中绝对的贵人,没有徐庭瑶,便没有日后的杜聿明。1939年杜聿明已经成为第5军军长,这年11月,日军发动了桂南会战,广西南宁告急,蒋介石迅速派杜聿明率领第5军赶赴桂南战场救援南宁。昆仑关战役便是第5军打的,杜聿明在军事会议上作出了军事部署:“我军以收复南宁为目的,决定于18日拂晓开始攻击;以一部迂回八塘敌阵地之右侧翼,攻略八塘、昆仑关后,先以一部向二塘追击,主力于五塘、横岭、谭蓬村一线,整理态势,再继续向南宁攻击前进。
”第五军在杜聿明的率领下,击毙了日军少将中村正雄,也成功攻下了昆仑关。在昆仑关战役中,杜聿明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他也在昆仑关打出了自己的威名。但是,政治最终成为了杜聿明在军事上的阻碍。蒋介石为什么会这么重用杜聿明?因为杜聿明够听话,他不会违背蒋介石的意愿,他将蒋介石的命令奉为不可违背的圣旨。
所以,他虽然在野人山葬送了数万中国健儿,但是回国后不仅没受到责罚,反而往上挪了挪。蒋介石让杜聿明解决云南的龙云,杜聿明二话不说帮他解决了。等杜解决完了龙以后,蒋又为安抚云南的军心,甩了个黑锅给杜背,解除了杜的职位,杜还是没有怨言。蒋自然也不会亏待自己的爱将,这边解除了杜在云南的职务,那边马上安排他去东北当了东北保安司令长官。
实际上,杜聿明是不愿意去东北的,因为当时东北已经有个比他更适合在东北的卫立煌。同时,杜聿明认为应该将战略重心放在徐州,而不是放在东北。但是,蒋却将自己的砝码压在了东北。此外,卫立煌与我军关系有点暧昧,蒋介石并不信任卫,所以执意让杜聿明去东北。杜聿明对东北的局势不如卫立煌,更因为是遇到了林总,所以结果很不好,当然,杜聿明在开始阶段还是有收获的。
杜聿明在东北虽然没有发挥蒋介石想要让他发挥的作用,吃了败仗,可是蒋介石仍然对他予以重用,所以蒋让陈诚去了东北,然后将杜调到了徐州。因为蒋想起了杜聿明曾经说过的将重心放在徐州的事,心里想着杜聿明在徐州可能会挽回在东北丢掉的颜面,扭转局势。可是,在淮海杜聿明对上的是粟裕和刘伯承,他也没多少胜算。不过,当时蒋介石心里已经慌了,所以不管对谁都不放心,所以对谁都要指手画脚,但是,蒋介石是什么水平?用杜聿明的话说,不是我杜聿明不能打战,是蒋介石瞎指挥。
正是因为对蒋介石的忠心,让杜聿明将自己的军事才华束之高阁,绝对服从蒋介石的决定和命令,所以在后期作战中,杜聿明只是在按蒋介石的想法和命令做事,他对此其实也很无奈。杜聿明对蒋介石尽了忠,但也只是一条不敢有自己想法、更不敢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的忠犬,最终,在淮海战役中被俘,从手握百万军权的统帅变成了阶下囚。
国民党将领邱清泉是蒋介石的嫡系吗?
以前不算,后来算是老蒋的嫡系,邱也是最后以死回报。(所以蒋其实对王耀武比较失望) 1941年3月任军训部第十六补充兵训练处处长兼重庆第三警备区司令。1942年任西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副主任。1943年1月任第五集团军第五军军长。1944年率部参加中国远征军,参加滇西会战。抗日战争胜利后,曾指挥第五军第九十六师、第四十九师参加解除龙云政府武装。
解放战争中,曾率第五军在苏中战役、定陶战役、巨野战役、进攻山东解放区、豫东战役中进攻解放军。1948年5月在豫东战役中指挥不力,导致失败,被蒋介石惩处。1948年9月任第二兵团副司令官。济南战役中,奉命率部增援,途中被解放军阻击。济南战役失败后,率部移驻商丘。9月22日被授予中将军衔,10月任第二兵团司令官。
淮海战役中,邱清泉判断出要有一场大仗要打,自己也必然要参与其中,于是为打仗做好准备,他认为第二兵团在武器装备方面比解放军强,于是设计了所谓的“钓鱼战法”进行演习,还邀请了国防部军事人员和新闻记者参与观摩,但是只是虚张声势,并未敢在战场上使用。同时也使用发迷信的“毒咒”的方法企图提高士气。战役发起后,邱清泉率部从徐州以西边打边向徐州收缩,一路被解放军牵制,但仍然向蒋介石谎报胜利,虚报战绩。
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地区被包围后,邱清泉奉命率部和李弥兵团一起向东增援黄百韬兵团。邱清泉为保存实力并未积极向东增援,蒋介石多次亲自打电话督促,邱清泉牢骚满腹又不得不部署部 队执行东援计划。解放军为引诱国民党军向东深入,求歼邱清泉、李弥兵团,主动从潘塘地区向东转移之后,邱清泉急忙向国防部标榜战功,报告当面解放军总退却,国民党在南京和徐州还制造了“潘塘大捷”的闹剧。
之后,由于受到解放军阻击、侧击,邱清泉兵团向东推进速度相当缓慢。直至黄百韬兵团被全部歼灭,邱清泉和李弥兵团还距离碾庄圩的黄百韬兵团有21公里,而且伤亡近万人。黄百韬兵团被全歼后,邱清泉、李弥兵团撤回徐州。后率部企图南下打通津浦线未逞。邱清泉曾抱怨:“这打的什么仗?怎么要我同时执行两项任务呢?大概不把我打光,他们是不甘心的。
” 1948年11月30日,邱清泉率第二兵团随杜聿明集团撤出徐州,向西南方向撤逃,12月4日被解放军包围在河南永城境内的陈官庄地区。邱清泉和杜聿明集团下辖的另外两个兵团——李弥和孙元良兵团采取三面掩护、一面进攻,逐次跃讲的战法突围,邱洁枭兵团仍责向濉溪口方向讲攻。由于进展缓慢,邱清泉和孙元良主张三个兵团分头突围,但杜聿明同意突围后,邱清泉和李弥又主张放弃突围,只有孙元良兵团一个兵团实施突围,后孙元良兵团被解放军全部歼灭。
突围失败后,邱清泉兵团继续向濉溪口方向进攻,逐渐损耗严重,战斗力急剧下降,加之天气条件恶劣,空投补给很难满足官兵和作战需要。12月10日奉命放弃进攻,在陈官庄地区固守待援。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向陈官庄地区的杜聿明集团残部发起总攻,1949年1月10日,邱清泉命令第二兵团残部突围并自行决定去向,自己在突围中毙命身亡。
国民党将领黄维军事水平到底怎么样?
黄维教书的水平应该很厉害,属于是赵括那种类型的人才,讲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只要听过他讲兵法的人,就肯定觉得这个人是打仗的高手。蒋介石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在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了干一票狠的,他就把所剩的所有嫡系部队,编在了同一个兵团里了。这个兵团就是大名鼎鼎的12兵团,人马正好也是12万。当初12兵团组建好的时候,蒋介石就为找统帅大为头痛。
论军事才能,肯定是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白崇禧不是属于蒋介石的嫡系,恰恰相反,他是蒋介石政治上的对手。这么一支重要的军队,肯定是不能给白崇禧统领的。白崇禧不行的话,胡琏其实也不错,但是,胡琏资历尚浅,若是让他带领12兵团,白崇禧首先就不服气。因为他们两个互相谁都不服谁,所以胡琏也不可以。
除此之外,还真没有合适的人选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综合各方势力的矛盾,蒋介石选择了黄维。黄维是在教了十几年的书之后,临危受命,又去战场上打仗的。当他接到蒋介石的任命后,他自己就说自己不行,担当不了这么大的责任。但是,蒋介石说他是可以的。黄维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出来打仗了,而且他还告诉蒋介石,我就当三个月的12兵团的统帅,之后你在找合适的人选。
可惜的是,黄维不知道的是,他这是自己生涯里,最后一次带兵了。因为黄维长期离开战场,已经不知道国共两党战斗力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所以刚一开始出兵,黄维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蒋介石派是让黄维带着12兵团是去打淮海之战。此刻,淮海战场上,我党的作战的部队有两大兵团,粟裕,陈毅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和刘伯承,邓小平等人带领的中原野战军。
因为淮海战役打响,前线战士吃急,蒋介石催的紧。黄维带上兵团,就选小路走了,毕竟下路走起来可能会快一些,不用绕路。但是,小路有好处,也有坏处。当时他的部下就给他建议,一定要走大路,因为他们的重型武器大炮,坦克什么的,走小路容易遇阻,而且还不能发挥全兵团美式装备的优势。可以说这个建议是很正确的,黄维就摆在了没有听从这个建议上。
黄维没有听,他觉得就解放军的那三枪两炮,根本没办法和他们比。结果这一路上走来,十分的艰辛,沟沟坎坎,山山河河的,没有少让黄维耽搁时间,关键是,这一路上他们一直都有受到沿途解放军的侵袭。而且解放军绝不恋战,打了就跑,这让黄维大为苦恼。等黄维好不容到达安徽蒙城,想要一展身手的时候。蒋介石来了急电,黄百韬兵团已经被粟裕的华东野战军给围困了,情况十分紧急,若是再不去救,有可能救黄百韬兵团,就会全军覆没了。
蒋介石的命令黄维不敢不听,所以,刚扎好的营,不得不在撤掉继续前进。黄维的12兵团,早就被刘伯承给盯住了,刘伯承有个大胆的想法,想要把黄维的12兵团全部给吃掉。也就是说合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个兵团的力量,来吃掉一个黄维。因为黄维在路上耽搁了时间,这就给了刘伯承布局,歼灭黄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刘伯承开始调集大量的兵力,来双堆集想再这里扎一个口袋阵,把黄维的兵团全部给吃掉。
粟裕很给力,在黄维掉入刘伯承布下的口袋阵之中后,他早已把黄百韬兵团给灭了,然后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就来支援刘伯承了。就这样12兵团被包围在双堆集,然后被,华东野战军和中原解放军调着打。期间,黄维又犯了一系列的指挥上的错误,最终,导致他的12兵团,起义的起义,投降的投降。就连黄维也被俘虏了,黄维作为统帅,这一次的失败,他要负很大的责任。
《滕王阁序》中的滕王是谁?能不能介绍一下他的生平?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大家知道李渊最小的儿子是谁吗?就是今天要介绍的这位,建筑大师兼绘画高手李元婴。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上面是滕王阁诗。作者是王勃。当然比滕王阁诗更出名的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谓是妇孺皆知的名句。江西南昌滕王阁,也因王勃的一篇文章而名满天下。当然一同出名的,还有滕王阁的建筑者,滕王李元婴。 李元婴(630年―684年)是唐高祖与柳宝林所生。是李渊的最小的儿子,生于贞观四年。 李渊不想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就这样白白拱手送给儿子了。
可是李世民在玄武门干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就派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地去逼宫。李渊强行镇定,夸奖了李世民几句。当然如果他当慌了,他就game over了。在这之后不久,李世民就被立为太子,很快之后他又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对他老爹李渊可不厚道。不仅把他老爹赶出原来的寝宫,还在夏天丢下他老爹自己出去避暑。
而且还在宴会上阴阳怪气地调侃的老爹。所以当我们都称李世民是一个贤君的时候,也应该全面的看问题。好了我们回到李元婴。 滕王李元婴先后派驻金州(今陕西安康)、滕州(今山东滕州)、洪州(今江西南昌)、隆州(今四川阆中)。 在滕州、洪州、隆州三处筑有滕王阁 !李元婴是因为被封于滕州才叫滕王,那他为何会辗转迁徙各地呢? 原来李元婴是一个贵族公子哥,擅长过奢侈生活。
但是你要真把他分到一个地方,让他管理民政,这就不是他的特长。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李元婴受封为滕王,食禄滕州。李元婴到山东封邑后,就开始了嗨皮的生活,骄奢淫逸,大兴土木 ,当地民愤极大。他还是个建筑学家,盖了不少精美的亭台楼阁。这也给当地的百姓们增加了不少的负担。李元婴还很会敛财。当时他和蒋王李恽以能敛财而著称。
唐高宗李治赏赐诸王时,唯独没有赏赐他俩。而是赏给他俩两车麻,并对他俩说,滕叔蒋兄能自经纪(指善于敛财),我就不赐给你们东西了,给你们两车麻,留着作穿钱的绳子吧!老百姓不买他的账,无奈之下,高宗李治只好将他贬到苏州。李元婴到苏州后,很快又调任为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生活安定之后,李元婴就又想建房子了。
永徽四年(653年),他又选址赣江之滨,广聘能工巧匠,修起了一座高插云天,庄严大气的楼阁,这就是王勃笔下的滕王阁了。 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李元婴改任隆州(今四川阆中)刺史。李元婴到任之后,按宫苑的格局,在嘉陵江畔的玉台山腰建起了一处规模宏大的行宫。之后,他又在阆中玉台山建玉台观和滕王亭。在阆中五年,乐不思长安。
李元婴作为“龙子龙孙”,生长在帝王之家,受到良好的宗室教育是肯定的。他潇洒倜傥,喜爱音乐、舞蹈、能画一手好画。 在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言李元婴“亦善画”。唐张怀瓘《画断》则称他“工于蛱蝶”。李元婴善画蝴蝶之事,在民间亦广有盛传。明代陈文烛在其撰写的《重修滕王阁记》中,言李元婴:“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
”并传其所画蛱蝶,或飞或立,姿态翩翩,栩栩如生,世人莫不争之如宝。 看来李元婴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呢。而且他的一生是幸运的,首先躲过了血腥的玄武门之变,一生之中大多居于外地,不牵涉政治斗争,生活的很潇洒。而且,由于他幸运的在684年去世,因而躲过了武后的多次血腥大屠杀。不然以元婴的高贵身份,自然也逃不过和他的兄弟子侄们一样的惨死命运。
为什么李世民那么多贤臣名将, 偏偏尉迟恭可以名列第一?
为什么李世民那么多贤臣名将, 偏偏尉迟恭可以名列第一?尉迟恭作为唐初数得上的名将,对唐朝的建立和初期统治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他归于李世民手下后,依仗其高强的武艺及领军本事,曾数次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尉迟恭性子耿介,其实更合李世民意,当然,如果后期李建成掌权,那难免看他不顺眼,好在有个“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推翻了立嫡立长这个惯例,否则尉迟恭难免落个抑郁的下场。
鄂国忠武公尉迟恭(公元585年-公元658年),字敬德,朔州平鲁下木角人。唐初名将,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旧唐书》载,“尉迟敬德,朔州善阳人。大业末,从军于高阳,讨捕群贼,以武勇称,累授朝散大夫”。尉迟恭早年跟刘武周混的。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天下乱得一发不可收拾,时任马邑扬府校尉刘武周早有反心,先做掉了顶头上司太守王仁恭,继而起兵反隋,并遣使向突厥示好以求支持。
刘武周早知道尉迟恭其人,费心拉拢,就为了这一刻能用,起兵就让尉迟恭做了偏将。刘武周野心勃勃,由于起事较晚,势力远不及李渊、薛举、瓦岗寨李密、江都王世充等,只能力求复制李渊进取关中的路途,“刘武周起,以为偏将,与宋金刚南侵,陷晋、浍二州。敬德深入,至夏县,应接吕崇茂,袭破永安王孝基,执独孤怀恩、唐俭等。
”其实刘武周也就相当于朔方梁师都的本事,争天下没什么希望,跟窦建德、李渊、李密、王世充这些隋末神人没法比,所以见到唐军节节败退,便自己有都些意外之喜,可惜好景不长,“武德三年,太宗讨武周于柏壁,武周令敬德与宋金刚来拒王师于介休。金刚战败,奔于突厥;敬德收其余众,城守介休。”尉迟恭也就顺势归附了大唐。尉迟恭败于唐军之手,“非战之罪”,实在刘武周实力与唐军相差甚远,归附唐军以后,便显出其领军的霸道,加之个人勇武,可称勇冠三军。
“敬德与寻相举城来降。太宗大悦,赐以曲宴,引为右一府统军,从击王世充于东都。……是日,因从猎于榆窠,遇王世充领步骑数万来战。世充骁将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贼徒稍却,敬德翼太宗以出贼围。更率骑兵与世充交战,数合,其众大溃,擒伪将陈智略,获排槊兵六千人。……敬德善解避槊,每单骑入贼阵,贼槊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槊,还以刺之。
是日,出入重围,往返无碍。”尉迟恭成为李世民的心腹,还是因为他干掉了李元吉,否则大家还是公事公办的态度,“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其宫府诸将薛万彻、谢叔方、冯立等率兵大至,屯于玄武门,杀屯营将军。
战国时期的吴起文韬武略战无不胜,为什么没被列入战国四大战将?
吴起的军事地位在历史上非常高,高的可以与兵圣相媲美,历史上把吴起和孙武合称为“孙吴”。那么吴起这么厉害的人,为什么没有和李牧,王翦等合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呢。难道是吴起的军事能力不够,打的仗没有白起的规模大吗? 那么我们今天就仔细看一下吴起的生平到底打了那些打仗,这些战争的规模怎么样,和号称“战国四大名将”那些牛人比较一下,到底吴起那些地方不如他们! 1)吴起,人品很差的天才。
吴起出生于公元前440年,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这里为什么要把孔子的出生年月标出来,主要好做一个参照。孔子最著名的弟子子夏出生于公元前507年,为什么要列出子夏,因为吴起曾经是子夏的弟子。 吴起是卫国左氏人,也就是今天号称宇宙第一大县的山东曹县。因此曹县还是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的。
吴起家中豪富,是个典型的富二代。但吴起这个富二代有点与众不同,他不甘心做一个平庸的富二代,他要做天下英雄。因此吴起花大价钱到处拜师学艺。但江湖经验比较浅,经常被骗子忽悠。 所以吴起花了大量的金钱,可以说屁都没有学到。因此,吴起经常遭人取笑。刚开始吴起忍了,但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吴起就开始杀人止“嘲笑”,据史书记载,吴起一口气杀了三十多人。
虽然吴起家里有钱,但杀三十多人还是要偿命。因此吴起没有办法,就逃跑了。在逃跑前,吴起跪在老泪纵横的母亲面前发誓:“不当卿相,绝不回卫!” 吴起的母亲虽然舍不得儿子,但吴起已经决定了他的人生目标,她也无法阻拦。可以看的出,吴起的性格和后来的兵仙韩信截然不同,韩信是“千年王八”,能忍受胯下之辱。
而吴起连嘲笑都不能忍受。 吴起跑到鲁国著名大儒曾参的儿子曾申那里去学习儒术。在学习途中,吴起的母亲可能忧心儿子,就去世了。而吴起的誓言还在耳边,他没有回到卫国去给母亲奔丧。曾申是儒学大师,很在乎“礼”,像吴起这样不守礼的人,被曾申深恶而痛绝之。因此,就把吴起赶走了。 吴起学不了儒家,只好弃儒开始学兵。
他学习兵法却很对胃口,因此吴起很快名声鹊起。这时候一个机会摆在吴起面前。公元前412年,齐国的君主齐宣公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鲁元公听说吴起比较厉害,想请他带兵出征。但考虑到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鲁元公有点犹豫。 吴起非常渴望这一次机会,因此他做出了一个震惊所有人的决定,他杀了他的妻子,用妻子的人头给鲁元公上投名状。
鲁元公也被吴起吓住了,就任命吴起为将。吴起这时候展现出来他的军事才华,带领着鲁国弱小的军队,击败了强大的齐国。 这时候38岁的吴起展现出令人惊讶的军事天赋,第一次领军就击败了齐国大军。但吴起心狠手辣的程度更让人吃惊,特别是杀妻一事,总让鲁元公心里不踏实。吴起这人疑心很重,一看这样,他拔腿就跑了,这一次他跑到魏文侯那里了。
在这里,吴起才开始他真正的传奇。 2)五万打五十万,吴起击败了秦国。 魏文侯是魏国的最贤明的君主,任用李悝变法,一下子就把魏国的档次提起来了。并且当时韩赵魏三家分晋,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宗主“晋”这个时候还存在。因此三家一商量,就弄了一个联盟,进攻南方的楚国,楚国被打的鬼哭狼嚎。
楚国的楚悼王被打惨了,就去找秦国,跟秦国联合起来。秦国就开始抄魏国的后路。这时候魏文侯大怒,就准备干秦国。但秦国太厉害啊,就需要一个得力的大将,这时候有人就推荐了吴起。 魏文侯也没问吴起有没有杀妻,也没问吴起有没有奔丧。一听说吴起厉害,就简单的见了一面,直接任命吴起为大将军,领兵去攻打秦国。
吴起在魏文侯这里,才真正发挥自己的军事能力。这时候的吴起把秦国打找不到北。公元前409年,吴起率领魏兵攻克 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 元里并筑城。 公元前408年,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这次更是追着秦国打,一直打到 郑县。 秦国最后退到洛水后,才勉强摆脱吴起的穷追猛打。
并且吴起打下来的这些领土,后来成立了一个郡,叫河西郡,吴起作了这个郡的行政长官。所以吴起是自己给自己打下来一个郡。在当郡守期间,吴起还不忘学习,这时候他师从孔子的得意弟子子夏,比曾申厉害多了,而子夏正是法家的开始。 吴起从子夏那里学到的东西,立刻用于西河郡的治理。
并且这时候吴起还综合自己的兵法,创造性的总结出来一整套练兵新法,叫“武卒制”。他这个制度在当时非常先进: 第一,首先是士兵脱产,并且严格面试。形成专业化的军队。这和当时的士兵即农民完全不同。 第二,给士兵分兵种。改变以前单一的兵种模式,给士兵组成多兵种协同作战模式。
这种类似于特种兵的军队,吴起一共训练了5万人,吴起跟他们吃住一起,没有区别。这一点很重要,这些士兵拿吴起当亲人。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魏武侯继承大位。就到西河郡去旅游,看到西河郡险峻的山川景色,不禁诗兴大发,就吟诗一首。主要是歌颂山川险峻,江山永固。
下面一群马屁精马上一起称颂。 魏武侯很得意。这时候吴起说了一句话,要江山永固,在德不在险!魏武侯一下子被呛的脸红脖子粗,但这时候还得称善,以表示自己是有德之人。但他记住吴起了。不是好的那一种。因此魏国的衰落也就可以看出来了,魏武侯已经没有度量了。 公元前389年,不甘其辱的秦惠公决心要报仇,要痛打吴起。
当时秦惠公的军事认知还停留在人多就可以的简单层面,因此为了打赢吴起,秦惠公一共动员了50万大军。秦惠公心说,这下老子该赢了吧,吐口吐沫都可以把吴起淹死。 秦惠公的大军直指魏国的阴晋,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华阴的东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阴晋之战的发生地。秦惠公率领五十万大军,吴起领着他五万崭新出炉的魏武卒,第一次参加大战。
魏武侯有点不放心,临时加派战车五百乘、骑兵三千人,给吴起壮胆。而吴起这时候却发布了他战争前的最重要的宣言: “诸吏士当从受敌车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 所有的将士都要找准自己的对手,你是战车,就去打战车,你是骑兵,就去打骑兵,步兵就攻击地方的步兵。
如果找错对手,就是击败了敌人也没有功劳! 这场战争创造了一个神话,吴起的五万军队,把秦国的五十万大军打的落花流水。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颠覆了“十倍而围”的《孙子兵法》。 这就是吴起的牛逼之处。吴起在他当时那个年代,就是当世第一,并且他创造性的组成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先例。
招兵优中选优,训练职业化。 3)吴起的结局,临死也要拉上垫背的。 吴起阴晋一战,可以说举世震惊。这时候魏武侯也另眼相看。而这是引起一个人的妒忌,这个人就是魏国相国公叔痤。这个人有才华,但非常坏。他逼走了魏国两个可以称霸天下的顶级人才。一个是吴起,一个是商鞅。 吴起举世闻名,公叔痤就担心魏武侯让吴起为相,取代自己的位置。
因此他就和自己的门客一起想了一个办法。 公叔痤娶了一位公主,因此他请吴起吃饭的时候,就让公主无礼撒泼,看的吴起心惊肉跳。天下竟然有这样的公主。因此心存敬畏。 然后公叔痤找魏武侯,说吴起有二心。魏武侯不相信。公叔痤就说,不信我们可以试一下,把一位公主许配给他,他若是同意,就是对魏国无二心,如果是不同意,就是有二心。
魏武侯觉得有道理,就教吴起娶一位公主。吴起一听摇头晃脑,说什么也不同意。魏武侯大怒,这分明是有二心,我给你公主都不要。他哪知道吴起被公叔痤吓死了。 吴起一看魏武侯眉眼不对,很显然是对自己不满,因此吴起害怕了,他就逃到楚国去了。公叔痤亲手把魏国的顶梁柱给逼走了。
因此魏国也只能这样,要知道吴起带领着魏武卒攻入函谷关,进入了关中平原。可以说,如果再给吴起十年,秦国极有可能就亡了。 公叔痤就这样葬送了魏国的大好形势。也让秦国在大败中逐渐恢复过来。若干年后,他又把商鞅送给秦国,这个人真是秦国的大恩人啊! 公元前387年,吴起跑到了楚国,楚悼王非常高兴,任用吴起为令尹,也就是宰相。
吴起在楚国变法。楚国一跃成为强国。 公元前381年,赵国被魏国攻打,向楚国求救,吴起开始亲手埋葬自己一手训练的军队。楚国出兵,与魏军大战于州西(今河南省 武陟县西南以西)。这时候,对魏国了如指掌的吴起,打起魏国简直是教科书般的指挥。楚军快速穿越梁门(位于大梁西北的关塞),到达林中(位于梁门以北),已经到黄河边上了,直接切断魏国 河内郡与首都 安邑(今山西省 夏县)的联系。
把魏国一分为二。首尾不能相顾。 这时候赵国借助楚国的攻势,瞅准机会火攻棘蒲(今河北省 魏县南),瞬间就攻克 黄城(今山东省 冠县),楚、赵两国大败举世第一的魏军。 让诸侯们都看到了楚国的强大,这是吴起在楚变法后所取得的大胜利。 吴起在魏则魏强,在楚则楚称霸!这就是吴起的本事。
但可惜的是,吴起在楚国变法,侵犯了楚国贵族的利益。 也就是公元前381年,楚国取得大胜,楚悼王去世,在丧礼上,对吴起不满的贵族们发难。射伤吴起,吴起没有办法,就扑倒楚悼王身上大叫:“群臣叛乱,谋害我王。” 这些贵族更加气愤,就用箭不停的射吴起,直到把他射死。
可怜吴起一世英雄。 但这些贵族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按照楚国法律的法律:“ 丽兵于王尸者”,将被诛灭 三族。 楚肃王继位后,把射杀吴起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吕氏春秋·贵卒》的作者认为:“吴起之智可谓捷矣。” 说吴起太聪明了。
但就是一万个这样的垃圾贵族,也比不上吴起。 一代将星陨落,楚国升级失败。 吴起死于公元前381年,而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是三家分晋,也就是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 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 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这才算真正的进入战国。而吴起,不真正算战国人,因此不参加战国四大将的排名活动,而是和兵圣孙武一起,并称孙吴! 综上所述:吴起虽然人品很差,为了能施展才华,不惜杀害自己的妻子。
但他却是是一位军事和政治上的绝世天才。 军事上他创新型的练兵,组建了强大的魏武卒。仅仅靠五万魏武卒,击败秦惠公五十万大军。并且挥师攻入函谷关,打进关中平原。把秦国打的抱头鼠窜。失去再战之力。 当他逃到楚国后,在楚国变法。只用了六年时间,就把楚国变成强国。他率领楚军,把魏国一分为二,几乎灭掉了魏国。
赵云长坂斩杀曹50员大将,除夏候恩、钟缙外,还有那些人,夏、钟武力属几流水平?
《三国演义》原文里提到的赵云又是枪挑,又是剑斩曹营的50员的是“名将”,大飞熊认为这个“名将”指的是在曹营中层级别里的有一些有名气的将领,当然他们也骁勇,否则也不会当军官。但是,要跟整个演义中犹如五虎上将,许褚,典韦,五子良将,十二虎臣这种顶级将领比,差的那不是一星半点。我们看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给孙权下战书时,怎么说的: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雄兵百万,上将千员,当然这有曹操海吹的成分,但几百员大小将领还是有的,否则赵云一战就杀了50员将领,曹操不得遇到“用人荒”,还发动什么赤壁之战?《三国演义》里赵云在长坂坡救下简雍,糜竺,甘夫人,阿斗,七进七出,曹营中出来阻击赵云,有名有姓的将领是淳于导,夏侯恩,晏明,张郃,马延,张顗,焦触,张南,钟缙,钟绅。
按照原著,赵云不是杀了50员名将,而是52员,就是最后的钟氏兄弟,另外,曹洪也出来过,主要是奉曹操命探问赵云姓名,赵云正忙着“切西瓜”,只是回了一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双方并没有交战。也不是提到名字的将领都被赵云所杀,比如张郃是在木门被诸葛亮伏兵射死的。还有北地四降将,马延,张顗是被甘宁埋伏而秒杀,焦触,张南在船上,分别被韩当,周泰轻松解决。
所以,赵云杀的有名有姓的是淳于导,夏侯恩,晏明,钟氏兄弟,那他们以及其他被赵云杀死的将领,武艺又如何呢?先看他们的身份,淳于导是曹仁部将,晏明是曹洪部将,钟氏兄弟是夏侯惇的部将,这些人都是曹操宗室部署,武艺不会差。比如,晏明提着三尖两刃刀,还能抵挡赵云三合,钟氏弟一个用大斧,力气显然不小,一个用画戟,能用此兵器的,武艺起码在中游,可惜他们遇到是赵云。
再看夏侯恩,他可不是因为宗室身份才给曹操背宝剑的:当时夏侯恩自恃勇力,背着曹操,只顾引人抢夺掳掠。不想撞着赵云,被他一枪刺死,夺了那口剑,看靶上有金嵌“青釭”二字,方知是宝剑也。所以,夏侯恩有勇力,起码也有一定的武艺。至于赵云为何没有解决张郃呢?张郃是所以在长坂坡和赵云交手中,毫无疑问实力最强。并且,赵云马失前蹄,摔入坑中,要不是阿斗护佑,只怕也性命不保。
那为何没有解决武艺比较次的北地四降将呢?前面又有二将,使两般军器,截住去路:后面赶的是马延、张顗,前面阻的是焦触、张南,都是袁绍手下降将。赵云力战四将,曹军一齐拥至。云乃拔青釭剑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杀退众军将,直透重围。所以,马延,张顗,焦触,张南是一起围堵赵云,而赵云杀曹营50员名将,就在这时。
因此,在乱军之中,河北四降将能全身而退,可见他们的武力要高过其他被赵云砍杀另外四十几员将领。而且,他们的真实武力并不低,马延,张顗之所以被甘宁秒杀,是因为甘宁本来就是东吴顶级武将,再一个两人被埋伏,都有措手不及的前提。焦触,张南更不用说,北地将领在舟船之上战斗,相当于找死。综上所述,如果吕布,五虎上将,典韦,许褚,甘宁属于超一流,其他三国名将如五子,两夏侯两曹等属于一流,他们的部署晏明,钟氏兄弟,包括北地四将应该属于二流。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三国战争》名将阁介绍,名将集手游 名阁哪里进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关注攻略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